北京東方晨光建筑裝飾有限公司
Beijing Oriental Morning Building Decoration Co. Ltd.
專業從事四合院設計裝修,徽派四合院設計,四合院別墅裝修設計,專業的四合院施工隊伍,打造東方晨光專業品牌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平房路秦長城文化創意園4棟
聯系電話:010-65489847 手機:13321166037
京ICP備10045332號-1
四合院裝修知識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建筑文化 > 四合院裝修知識
作者:東方晨光 發布時間:2014-07-25 11:54:37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祠堂文化歷史悠久,其濫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學生們在墓旁搭蓋簡易的小屋居住,以守護墳墓并寄托哀思。學生們守護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貢在小屋又守護了三年,這種守墓的形式后人稱為"廬墓"。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貢廬墓處也"。古時人們也常會在父母或師長死后在墓旁蓋屋守墓。這種"廬墓"的小屋建筑也叫做"墓廬"。因此我們可以說,早期的墓廬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后來二者分家,各自發展,形成各自的特點。下面僅就"祠堂"文化淺談一二。
"祠堂"建筑實際上是伴隨著秦漢"禮制建筑"而發展的。"祠堂"這個名詞最早出現于漢代,大多建于墓所,所以又叫"墓祠"。在中國,祭祀祖先的習俗由來已久,秦漢以后,民間祭祖活動多在家中或墓地舉行。受帝王宗廟,尤其是唐代以后冊封元勛功臣、敕建祠廟的影響,以祠廟祭奠祖宗的形式逐漸深入民間,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期間。
祠堂的修建在南宋時期開始大量增加,朱熹的《家禮》問世之后,家庭禮教和立祠之制被人們廣泛尊崇,從此多稱"家廟"為"祠堂"。但修建祠堂要有等級之分,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普通百姓家不準立祠。直到明嘉靖年間(1522年~ 1566 年)才有了新規定,允許民間建祠立廟,但是又規定只有做過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才可稱為"家廟",其余的則稱"宗祠"。
最早的祠堂多擇家族聚居地或其附近而建,初期先置祠于宅中,隨著財富的積累、族丁的繁衍發達,才開始另擇吉壤,逐漸建立專門的宗祠乃至支祠,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祠堂式"建筑。封建社會,家族觀念深厚,百姓往往不雜姓而居,一村僅一姓、一族,年長日久,才有可能發展成幾個家族,于是開始謀建本族本姓的家廟來祭祀祖先。
歷史上,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還有多種用途,如:1. 家族里各房子孫有辦婚、喪、壽、禮等事,族親們便利用這寬敞的祠堂作為活動場所;2. 祠堂也是族長們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接受處罰,甚至驅逐出祠,在某種意義上說,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3. 祠堂還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族人們在這里舉行宴請賓客等文化娛樂和社交應酬活動;4. 大家族的宗祠還附設學堂,讓族人子弟在這里讀書求學。
正因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當講究的。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質量也更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也就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決條件。祠堂多數會有堂號,堂號由族長選定,請族人或外姓高手書丹,制成金字匾額高掛正廳,兩側附掛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節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楹聯。
祠堂匾額的內容、規格和數量都是全家族的榮耀。堂內供奉著歷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門前還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以彰顯資本并激勵后輩繼承和發展。祠堂是非常嚴肅之地,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即便是族內的婦女、兒童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到責罰。華麗而莊嚴的祠堂正是這個家族榮耀和興旺發達的象征。
歷史上,祭祀祖先的習俗在南方更為盛行,幾乎村村建祠堂。有的家族財力雄厚、繁衍迅速、人丁興旺,分堂分房,別派別支,除了總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總的寶塔式祠堂結構,加上朝廷賜建的個人專祠和旌表修建的節孝祠等,祠堂有可能多達數十個。
祠堂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幾千年前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興衰從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丁興旺、家族和諧,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體現。
祠堂的種類繁多,隨著歷史的發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門類和功能。從形制和規模上看,它們千差萬別、形形色色,卻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劃分是很復雜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劃分方法,但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廟祠:廟的出現比寺要早,它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廟"。宗廟的設置與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處也叫"廟",如"城隍廟";王宮的前殿也稱作"廟",如"廟堂"、"廊廟"就是指朝廷。對胸懷大志有棟梁之材的人則稱"廊廟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夠肩負起朝廷重任。
根據等級的不同,設置宗廟的規模也不一樣,據西周祭祀制度的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帝王之祖廟稱"太廟",凡有官爵者其祭祖處稱"家廟",也稱"宗祠"。不論太廟還是家廟,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稱作"祠",是紀念先祖和前代賢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晉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蘇州的"五百賢祠"等。
2. 專祠:是指為了紀念其功德,而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號專立祠廟;以身殉職或親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職之地建立專祠。這些紀念某人功德性質的專祠,由于民間對它們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時間和流傳之廣都遠遠超過了家族性質的祠堂。如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陽、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 宗祠。宗祠又分為:
(1)總祠:數縣之內范圍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為宗祠中較大的宗族組織,它雖然仍是血緣維系的宗族組織形式,但祭祀的范圍已經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緣關系,包括了較大地緣范圍內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緣相對較遠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緣關系的異姓家族。
(2)宗祠:此類宗祠即俗稱的祠堂,它是從支宗或若干家廟(家堂)聚合升格而成。無錫惠山古鎮祠堂群較多,它是以一個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家祠:合戶之祠,又稱家廟,是祠堂類型中最小的一種規格,祭祀的范圍限于高祖以內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間祠堂形制。
(4)支祠:宗祠下屬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稱小宗祠,由一個同姓家族支派所組成的血緣組合,地域范圍較小,血緣關系更親近,長幼字輩十分明確。
墓祠、寺院祠、書院祠、園林祠、會館祠、忠孝節義祠、名宦鄉賢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節義祠又可分為忠烈祠、孝子祠、節婦祠、義士祠、祖師祠等許許多多紀念性質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著不同的意義,為人們寄托和表達著不同的情感。
1. 公祠:紀念出身于當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樹的人物,稱為某公祠或節孝祠等。公祠有兩種修建方式:一種是民眾集資修建的,如諸葛亮這樣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陽、陜西的漢中等地方都建有諸葛亮的祠堂;還有一種是皇帝頒詔修建的,如山西省代縣縣城東20 公里處有個"楊家祠堂",就是為了紀念宋代愛國將領楊業父子的,是元代時他的第十七代孫奉旨修建的。
2. 私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資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質的祠堂。一般稱為某氏宗祠 ,在南方幾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張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趙氏宗祠等。
生祠是祠堂文化中一種特殊的形式,始于西漢時期。漢孝文帝時燕相欒布(?~前145 年)在吳、楚七國叛亂時,因擊齊有功而被封為俞侯,后又做燕相,燕、齊鄉民為紀念他的功德,為其建造了生祠,叫"欒公社"。唐代也有生祠但不多見。
明天啟年間,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1568年~ 1627 年)把持朝政、權傾天下,許多獻媚官員或畏懼其氣焰者,紛紛上奏朝廷請命為他建立生祠。清乾隆年間,傅恒(?~1770年)在平定大金川后班師回朝,乾隆帝下令為他建了一座生祠,該祠中的碑文記錄了傅恒一生的豐功偉績。如今,傅恒和魏忠賢這兩位代表著一忠一奸的歷史人物,他們的生祠碑都保存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內。
中國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綜合體現,其內涵和形式極其復雜,它有著歌頌英烈先賢、弘揚正氣、強化家族意識、延續家族血脈、維系家族團結等重要意義。
從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到今天的首都,北京經歷了千年的文化積淀,有著最輝煌、最具規模的古老建筑群,祠堂就是這些古老建筑的組成部分。北京的祠堂是北方祠堂文化的代表,從數量、規模、性質、種類上,都能深刻體會到古都歷史文化的繁榮輝煌和博大精深。
1. 太廟: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占地200 余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大殿規模宏大,制作精細,裝飾豪華,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是中殿和后殿,均為面闊九間,黃琉璃瓦廡殿頂。中殿即寢殿,后殿又叫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整組建筑群氣勢輝煌,莊嚴肅穆,可以說是中國祠廟建筑的最高規格,也是中國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辛亥革命以后,太廟仍歸清王室所有;1924 年改作和平公園;建國后辟為"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 年"太廟"古建筑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結構最完整的"祠堂",也是研究祠堂文化最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2.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于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 年),清雍正七年(1729 年)重修,是明清兩代皇帝崇祀歷代開國帝王和開國功臣的場所,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家廟宇。
帝王廟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廟宇的中心位置是主殿"景德崇圣殿",該殿是重檐廡殿式建筑,殿高21米,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標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禮制;殿分七龕供奉188 位中國歷代帝王牌位;主殿的東西兩側配殿中,祭祀伯夷、姜尚、諸葛亮、房玄齡、岳飛、文天祥等79 位歷代賢相名將。
歷代帝王廟是中國古建筑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的重要場所。1979 年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 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北京孔廟:位于東城區國子監街,始建成于元大德十年(1306 年),明永樂九年(1411 年)重建,之后的明清兩代又多次重修過,但建筑仍保留元代建筑風格,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
占地面積2.2 萬平方米,為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的中國傳統建筑布局,主體建筑單檐歇山頂,遍身覆黃色琉璃瓦;共三進院落,其中第三進由崇圣門、崇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院落,稱"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祖的牌位及配享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這種廟中之廟、祠中之祠的建筑格局富有創意且又為祠堂文化的豐富多彩增添了內容,和諧統一地組成了皇家氣派的祭祀性建筑群,是我國古建筑筆墨重彩的杰出代表。
4. 北京的名人專祠
文丞相祠:位于東城區府學胡同,是紀念文天祥的專祠。文天祥(1236 年~ 1283年)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青原區)人,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在抗元戰役中被俘,因拒絕投降元朝而被殺害,他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和浩然正氣的愛國之情,為后世所景仰。
文丞相祠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 年),當時是民間眾多百姓為了紀念和歌頌他的愛國主義情懷自發修建的,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占地面積不大,但也幾經修葺,仍保留著明代的古建筑風格。
像這樣的紀念性祠堂在文天祥的家鄉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青原區)以及浙江、廣東、福建、江蘇等多個市區都有建立,足見人民對文天祥這一愛國民族英雄的景仰之情。北京的文丞相祠直到今日,仍然是人們紀念民族英雄、祭拜先賢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于謙祠:位于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于謙(1398 年~ 1457 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土木之變"后,明英宗朱祁鎮以"謀逆罪"于天順元年(1457 年)將于謙殺害;到了明成化二年(1466 年)明憲宗朱見深特詔追認復官,將于謙故宅改建為"忠節祠";萬歷十八年(1590 年)改謚"忠肅"。該祠在清代初期(1650 年左右)被毀,光緒年間(1875 年~ 1908 年)又重新修建。
后來又幾經毀壞、幾經修葺才保存至今。祠堂系二層小樓,上為魁星閣,懸掛"熱血千秋"木匾,正房是享堂,硬山頂的明代建筑風格。如今該祠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崇煥祠:袁崇煥祠、墓位于東城區花市斜街52 號。袁崇煥(1584 年~ 1630 年)字元素,號自如,廣西藤縣人,祖籍廣東東莞。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萬歷年(1573 年~ 1620 年)進士。天啟二年(1622 年)任兵部主事,單騎出關考察形勢,還京后自請守遼。
他筑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城,屢次擊退后金進攻,天啟六年(1626 年)獲寧遠大捷,升授遼東巡撫。次年又大敗皇太極,獲寧錦大捷。崇禎元年(1628 年)授兵部尚書銜,督師薊遼。次年十月因"廣渠門大戰"崇禎帝懷疑他與后金有密約而入獄。
崇禎三年(1630 年)九月,終被冤殺。袁崇煥死后,世傳有一佘氏義仆為其收斂骸骨,葬于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并從此世代子孫為袁崇煥守墓。南明曾為他平反,但是真正為他修建祠墓是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乾隆帝下令為其平反后,后人為了紀念他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情懷,而修建了祠、墓。
兩百多年來,袁崇煥祠墓也是幾經修葺幾經毀壞,直到2002 年,北京市文物局籌資數百萬,歷時兩年,完成了該祠墓史上最大規模的修繕,使得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將軍的祠墓重新恢復了原貌。
在北京,這樣的名人專祠還有很多,除這些英烈外,還有歷代的名臣賢士祠堂,如:現西城區報國寺(慈仁寺)內的"顧亭林祠"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為紀念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而修建的,建成后幾經毀壞和修復,距今已近一百七十年的歷史了,也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名宦鄉賢祠:名宦祠依附于孔廟,鄉賢祠是祭祀同鄉賢士的祠堂,是廟學的組成部分。名宦鄉賢祠的歷史悠久,明朝中期及以后,得以全面發展和制度化,明清時祭祀名宦屬于國家祭祀體系中的祭祀先師系列。像這類紀念名宦鄉賢祠堂,在老北京其他縣鄉還有許多,它們都記載著一段歷史、講述著一個故事、承載著一種文化。
6. 正乙祠:位于西城區(原宣武區)前門西河沿街,是北京現存的會館祠堂及古戲樓。祠址原為明代古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由浙江紹興在北京的銀號商人集資創建為銀號會館,作為銀業商務會晤之用,并供奉祭祀財神趙公明。
其中會館戲樓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由浙商加蓋,這是中國第一座整體木結構的室內劇場,也是至今北京存在的歷史最悠久的古戲樓之一,戲樓高三層,戲臺三面開放,結構和裝潢非常富麗氣派。戲樓從建成起一直活躍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末,京劇大師梅蘭芳等老一輩戲曲表演藝術家曾經在這里演出過。
然而,在此后的近六十年中正乙祠戲樓被關閉,先后用作倉庫、兵營、學校,五十年代中期又改作機關招待所。幾十年的歲月侵蝕,正乙樓的古建筑已經被嚴重損壞,原來的整體面積也縮小了近一半,直到上世紀90 年代中期,正乙祠戲樓才得以重修復原,也重新成為了戲曲藝術殿堂。2012 年正值正乙祠戲樓建成300 年,這座古老的戲樓自身的滄桑故事勝過任何一出戲劇的跌宕起伏。
7. 魯班祠:早年間,在天壇公園北面金魚池地區,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叫"魯班胡同",胡同內有一座魯班祠(也叫祖師祠)。魯班(前507 年~前444 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姓公輸,名班,是古代的能工巧匠,被建筑行業尊奉為祖師爺。
相傳,這座祠堂是當年修建北京城的工匠們集資修建的,工匠們在這里祀奉魯班,希望能得到祖師爺庇佑,使自己從事的行業興旺發達。當時,祠堂周圍住滿了從事該行業的工匠,據說住在這里可以更好地招攬生意。但是隨著年代的久遠和社會變遷,這條胡同已經不存在了,魯班祠也失去了蹤影。
目前,只有一通石碑,是2003年建筑施工中挖出來的,現保存在明城墻遺址公園文管所院內,這通祠堂碑是魯班祠存在過的見證。
8. 納蘭氏宗祠:位于海淀上莊的"納蘭氏祠"可以說是北京地區家族宗祠的代表,這個祠堂具體位置在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鄉永泰莊村北,據說是前朝的古剎--東岳廟。據現保存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的《東岳行宮碑記》記載內容可知:清代名臣納蘭明珠(1635 年~ 1708 年)擔任宰相職務前后,曾多次到過東岳廟,看到寺宇破敗,立志重修,擬重現名剎風采。
但是由于政務繁忙,重修之事遲遲未能落實,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初夏,明珠病重,遂委托其總管安尚仁將永泰莊東岳廟重修。安尚仁完成了明珠的夙愿,并將東岳廟第三進大殿西配殿辟為納蘭氏宗祠,設立牌位,設專人主持,立為家廟。而后又陸續重修了真武廟、龍母宮,以專祀明珠。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東岳廟、真武廟、龍母宮等祠宇再次重修后,由道觀改為佛寺,而且是由高僧住持。
納蘭家族在這一地區的郊園、墓地和祠宇,三百多年來歷盡滄桑風雨,已經成為歷史的遺跡和京郊著名的古剎。多年后的今天,納蘭氏家廟原有的規模已經大大縮小,真武廟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納蘭氏宗祠的遺址遺跡依稀記載著明珠家族昔日的輝煌,也為中國祠堂文化和納蘭氏家族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目前,明珠和夫人愛新覺羅氏(和碩英親王阿濟格之女)的墓志保存于首都博物館;明珠長子納蘭性德和夫人盧氏墓志、次子納蘭揆方并妻(和碩康親王愛新覺羅杰書之女)郡主墓志保存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征及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來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大量保存的一種古建筑群體,祠堂留給后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也是相關學科研究的實物佐證。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文革"期間,人們普遍認為,祠堂代表著封建禮教的腐朽思想,是應該被砸碎的。所以,祠堂在那個時期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辦公等場所,祖宗牌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族譜等皆被焚燒破壞。
特別是在北方,祠堂被毀壞得更加嚴重,可能有許多青少年已經不知祠堂是作何之用的了。在南方,如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廣東、福建等較為重視祠堂文化的地區則有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如江蘇省的"無錫惠山古鎮祠堂群",那里保存了大量的祠堂建筑,為祠堂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但是保留下來的祠堂大部分都經過重修,真正的原貌已不多見。
近三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政府和社會文化機構、相關專家、民間團體以及廣大民眾,都開始并且越來越重視中國幾千年來積淀的傳統文化的保護、研究和發展,這使得全國許許多多祠堂得以重新修繕重建,祠堂文化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開始被世人所重視。
如:在首都北京,正乙祠戲樓、文丞相祠、于謙祠、袁崇煥祠墓等眾多祠堂建筑就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和保護,其他祠堂類建筑的修復也列入了議事日程。這些都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物古跡工作步步深入的可喜成果,是北京"繁榮古都歷史文化,推動北京文化制度建設"的偉大之舉。
今后,相信北京以及全國各地還有更多的祠堂和其他古建筑會得到修復、保護和利用,讓這些古老的建筑繼續講述古老的故事,煥發昔日的光彩,讓更多的華夏子孫通過這些祠堂來了解自己祖先的業績和燦爛的歷史文明。
祠堂建筑是華夏祖先留給我們的歷史財富和文化藝術瑰寶,從祠堂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中可以體會中華幾千年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祖先的是非功過,所以,保護中國的古老建筑--祠堂,就是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文化財產。
保護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全體文物工作者的任務和使命,也是全體民眾的責任,這一使命能讓我們科學利用這些財富去更好的思考 、傳承、發揚、探索和創新和開拓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