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胡同名稱與文化演變
關(guān)于胡同二字最早出現(xiàn)的時間,一般認為始于元代。元大都南北為經(jīng),東西為緯,大街24步,約合36.96米;小街寬10步,約合15.4米;胡同寬6步, 約合9.24米。居民區(qū)劃分為50坊,胡同街巷413條,坊各有門,門上署有坊名。但胡同的名稱大多是人們約定俗成、并歷經(jīng)歲月的沉淀流傳下來的。比如元 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磚塔胡同,即是緣于胡同東口有一座萬松老人塔。磚塔胡同的名稱到現(xiàn)在已叫了700多年。
老北京胡同名稱的由來大致可分幾類:
以地標(biāo)性建筑命名。老北京過去“廟宇甲天下”,從遼金以前,到元、明、清三代,留下的古廟名剎不計其數(shù)。各式各樣的寺、廟、觀、宮、殿、庵、閣等,不僅成 為所在胡同街巷的地標(biāo)性建筑,而且大多都成了地名,觀音寺胡同、法源寺街、白云觀街、城隍廟街、玉皇閣夾道、三廟街……一提名稱即可知道昔日的廟宇。據(jù) 1949年時的統(tǒng)計,其時將廟宇作為胡同名稱的多達605條,占胡同總數(shù)的20%。此外,像橋梁、倉庫、碑、樓、塔、門、牌樓等也有不少成了胡同名稱。如 銀錠橋胡同、米糧庫胡同、祿米倉胡同、石碑胡同、棲鳳樓胡同、塔院胡同、陟山門街……
以官衙官爵命名。以官署衙門和官爵來命名胡同,是古都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最為典型的特征之一。比如天安門前西側(cè)、人民大會堂舊址上的大府、中府、小府和 左府、右府、前府胡同,明代時是前后左右中軍這五軍的都督府所在地;現(xiàn)在的大興胡同緣于明代時設(shè)有大興署;察院胡同因為明代這里是都察院的所在地。與“官 衙”胡同相比,“官爵”胡同的數(shù)量要相對少一些,但像定阜街、廣寧伯 街、武定侯胡同、遂安伯胡同等,都是從明代開始并流傳至今的著名街巷。明朝沿襲了歷代爵位的五等分位法,即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爵位最高,原名定 府大街的定阜街的得名,即是緣于明代街中建有定國公徐增壽的府邸。徐增壽是明初大將徐達的次子,因在“靖難”之變中戰(zhàn)功卓著,朱棣建都北京后,便封其為定 國公。后來,他的爵號也就成了這條街的名稱。
以人名和姓氏命名。因人名和姓氏得名的胡同,也是老北京地名的一個特色。將人名作為胡同名兒,大多緣于其人物名聲赫赫,以姓氏為胡同命 名,一般都是由于相應(yīng)姓氏的顯赫人家在那里居住過。劉蘭塑胡同、三不老胡同等,都是以人物命名的,其中最有故事的當(dāng)屬因明朝三保太監(jiān)鄭和而得名的三不老胡 同。這條胡同名兒表面上看似乎與鄭和無關(guān),其實“三保”就是鄭和的“小名兒”。三不老胡同最初曾叫三保老爹胡同,老爹是對鄭和的尊稱,后來“三保”諧音叫 成了“三不”,“老爹”也被漸漸省去了爹字,這便是如今的三不老胡同的演變過程。與“人名”胡同相比,“姓氏”胡同的數(shù)量要多很多。像蔣家胡同、方家胡同、朱家胡同、魏家胡同、趙家樓胡同、毛家灣胡同、祖家街……百家姓里有不少都成了老北京的胡同名兒。
以市場工廠作坊命名。胡同為百姓棲息之地,但一些市場、工廠、作坊等,最早也都建在胡同中。老北京很多叫廠、坊、作、市的胡同街巷名稱,大多都可以追溯到 明代。明代被認為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廠” 興“市”旺,打磨廠街、王恭廠胡同、盔甲廠胡同、大石作胡同、糖坊胡同、燒酒胡同、油漆作胡同、糧食店街、米市胡同、燈市口……透過這些胡同名稱,仿佛依 稀還能看到它們當(dāng)年的熱鬧與喧器。
以柴米油鹽醬醋茶和花草樹木命名。過去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開門的七件事以及花草樹木都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ān),胡同名兒中自然會有所反 映。柴棒胡同、細米胡同、油坊胡同、鹽店大院、醬坊胡同、醋章胡同、茶葉胡同、棠花胡同、草園胡同等,既溫馨親切又不乏濃郁的生活氣息。這其中,以樹木命 名的胡同最多,共計200多條。北京人自古就有植樹的傳統(tǒng),幾乎每條胡同、每個院落都植有樹木。樹木給人們提供木材、帶來果實,同時也寄予著人們的美好愿 望:棗樹寓意早富、石榴寓意多子多孫、桃樹代表長壽、桂花樹代表富貴榮華……不過,這些樹大多種在院子里,在胡同或者大街上種植最多的是國槐。作為北京地 區(qū)最有代表性的鄉(xiāng)土樹種,國槐曾與側(cè)柏一起,于1987年被確定為北京的市樹?;卑貥浣?、雙槐樹胡同、四根柏胡同、棗林斜街、五棵松路……北京的樹與胡同 相依相伴,將胡同裝點得郁郁蔥蔥、生機無限。
以井和胡同形狀命名。水是生命之源,水井則是人們居住的胡同中最重要的生活設(shè)施,老北京有很多胡同遂以井來命名。如甘井胡同、琉璃井胡同、王府井大街、三眼井胡同……有學(xué)者認為,“胡同”一詞最早就是來源于蒙語“水井”,不過也有人質(zhì)疑,認為“胡同”二字在元代以前就出現(xiàn)了。但不管怎么說,井與胡同是密切相關(guān)的。明清時期,幾乎每條胡同都有井,叫“井”的胡同更是比比皆是,直接稱“井兒胡同”的竟多達19條,現(xiàn)在的景爾胡同、警爾胡同、景陽胡同、景豐胡同、沙井胡同等,都是為避免重名從井兒胡同改成的。
探尋老北京的胡同名兒,會發(fā)現(xiàn)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有水井,索性就稱井兒胡同。另一種情況是胡同“長”啥模樣,干脆就叫啥名,比如大拐棒胡同、小口袋胡同、北月芽胡同、南半截胡同、八道灣胡同、三轉(zhuǎn)橋胡同……這些胡同名兒既形象又生動,直接叫出了自己的“長相”。
二、胡同名稱是歷史沿革的“活化石”
元代在修建大都時,首先傍水劃定一條城市中軸線,然后將主要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當(dāng)時大都的皇宮即是傍中南海、北海和后海而建的。元、明時期的北京城,大 河小溪眾多,水源豐沛,因此留下很多河、湖、灣、池、溝、淀、灘、海、潭等與“水”有關(guān)的地名,如北河胡同、西湖營胡同、毛家灣胡同、北池子大街、南深溝 胡同、大川淀胡同、沙灘北街、海濱胡同、龍?zhí)堵?、兵部洼胡同、南河槽胡同等,盡管如今這些胡同早已滴水難覓,但它們的名字已成為古城北京地理文化的鏡像, 映照出胡同的歷史沿革及其變遷。
北京的地勢大體上是西北高東南低,龍須溝、水道子、泡子河、河泊廠、金魚池、龍?zhí)逗鹊貛缀醵际且怨藕拥阑蚝恿髅模渲腥锖哟蠼旨词且蛎鞒y(tǒng)年間 開鑿的一條河而得名。三里河北起正陽橋東南低洼處,即現(xiàn)在的前門東大街,然后沿南深溝胡同向南,再向東拐至草廠九條,沿薛家灣胡同折向西南,再經(jīng)北橋灣、 南橋灣,一直流至元末的金口舊渠,這條河的終端距當(dāng)時內(nèi)城的正南門正陽門恰好為三里,河的長度也正好三里,故名。
三、胡同名稱折射著歲月變遷
老北京的胡同名稱見證了歲月的更迭與時代的變遷。
寬闊的太平橋大街如今是一條南北通衢,它是因當(dāng)年曾建有“太平橋”而得名的。元時,這條街曾為河道,稱金水河,河水從玉泉山南下至大都義和門入城,流至今 西單甘石橋附近注入皇城。明代,這條河改稱大明濠,亦稱河槽,后來水流漸稀,變成了排水渠。清乾隆年間,這條排水渠改稱溝沿。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改明溝為 暗河,其上鋪路。但今天人們?nèi)阅軓?ldquo;太平橋”的名稱和大街自北向南傾斜的形狀,看到歲月流淌的痕跡。
當(dāng)然,也有不少胡同名稱由于變化較大,很難一下子追尋 到其歷史的源頭。比如現(xiàn)在的東、西總布胡同,是從清代的總部胡同演化來的???ldquo;總部”屬于哪類官衙?如果追溯到明代,問題就簡單明了了。明代沈榜在其所著 的《宛署雜記》中記載:城內(nèi)地方以坊為綱,坊下分牌,牌下分鋪。“城內(nèi)各坊,隨居民多少,分為若干鋪,每鋪立鋪頭、火夫三五人,而統(tǒng)立以總甲。”總鋪,即 總甲理事之所。
胡同名稱的嬗變折射著城市的更迭,同時也深深地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在數(shù)百年的風(fēng)雨滄桑中,不少地名或“訛音”或“雅化”,經(jīng)歷著各種各樣的變遷。比如現(xiàn)在 的五道營胡同,明代時是武德衛(wèi)營駐軍的所在地,后來訛音叫成了現(xiàn)名;機織衛(wèi)胡同是明代守衛(wèi)京師的官衙濟州衛(wèi)署所在地,訛音叫成了機織衛(wèi)。胡同名稱被雅化的同樣不勝枚舉,像驢市胡同變成禮士胡同,猴尾巴胡同變成侯位胡同,小羊圈胡同變成小楊家胡同,牛血胡同變成留學(xué)路,屎克郎胡同變成時刻亮胡同……
四、胡同名稱保護亟待關(guān)注
老北京胡同的名稱世代相傳,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認同性與延續(xù)性,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市的發(fā)展和推土機的轟鳴,老北京胡同消 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據(jù)統(tǒng)計,1949年北京老城區(qū)的胡同總數(shù)為3250條,1965年為2380條,1980年為2290條,1990年為2257 條,2003年為1571條,現(xiàn)在已不足1000條。不少胡同的名稱隨著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們的記憶,更有許多胡同名稱如果不翻看老地圖,已根本看不見它 們的蹤影……
如今,北京正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shè)的力度,按照“十二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shè)規(guī)劃征求意見中的內(nèi)容,北京將成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具 有高度包容性、多元性的世界文化名城。其實,保護歷史和文化就是保護城市的文脈,這其中自然包含了對胡同及其名稱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