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裝修的出現,究竟始于何時,似已很難考證。杜甫有“落日春臺上,春風掇茗時”的詩句,顏真 卿有過“冷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的名對,因為這顯然是為茶館而感,因茶館而作,故我國茶館出 現時期當不晚于唐代。到了宋朝,茶館業進入到一個十分繁榮的時期,《夢梁錄》中就有極為生動熱 鬧的記載。
茶館的出現,先是被士族階級和有閑階層作為抒發風雅情懷之地,經過一定的發展衍變,這才開 始逐漸往普通百姓中普及,并逐漸成為一般民眾在閑聊中溝通感情、密切關系的一個空間載體。舊上 海的十里洋場,老北京的天橋鬧市,不知曾演繹過多少甜甜蜜蜜又苦苦澀澀的故事。老舍的一出《茶 館》,把“清明上河圖”賦予了鮮活的現實意義,不過一個方寸之地,卻聚三教九流之徒,匯五方雜 處之聲,各色人等在此輪番表演,最終成為一個沒落王朝的歷史見證和生動寫意。
茶館裝修的建筑和布局大多很有講究,所以能夠吸引人來,是因為這里可以給人提供一種文化熏陶和 精神享受。其建筑風格或古樸淡雅,或小巧玲瓏,或臨水樓臺,或柳廊亭謝,置身其中,又見四時花 草、鶴舞鳳鳴,以及名人墨跡、圖景圖畫等等,立時就有了一種心曠神怡的愉悅。此種布局,自古開 始,今無改變,足見其深入人心的影響力。
舊時的茶館還多為說書藝人的謀生地,驚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中的風云變換就在口中超時空演 譯,說到精彩處,少不了茶客們拍桌子拍巴掌的滿堂叫好,人生或命運的沉重也就在這熱鬧中有了暫 時的忘記。圖清靜的就開間雅室,幾位老友把門一掩,暢敘舊情,輕松愜意,幾杯熱騰騰的香茗入口, 則更添幾分世態炎涼中的溫暖情誼。
茶文化不僅僅表現為茶葉本身,在色彩斑斕造型各異的茶具上也無不烙印著文化痕跡。茶具有 銅、瓷、陶和紫砂制品,物件不大,但工藝精深,集書法、繪畫、篆刻、造型藝術為一體,很值得 茶客們把玩欣賞,并從中感受到一層特殊的韻律。聞名于世的紹興茶具,之所以為世人所喜,這與它 蘊涵深厚的民族文化特點不無關系。
說到茶館裝修,不能不說茶道。這里的“道”,不只是一種烹茶飲茶的方式,還包含有一層樸素的人 生哲學詮釋。茶道所用器皿,與我們日常茶具很有區別,多以陶或紫砂制成,其型小而玲瓏,杯不為 “杯”,而稱為“茶盅”。一盅所納,僅一口而已,所以茶道在“品”而不在“喝”。一次茶道下來, 不以一種茶葉貫穿始終,多根據品茶人的興趣而有不同品種的變換,續茶時有一個量的掌握,先多后 少,沏出的水也就先濃后淡。有個說法謂:“一口潤唇,二口潤舌,三口潤喉”———三口成一個 “品”字,意思是說,在這三口之后才能真正品出茶味和茶韻。因為茶水有一個先濃后淡的烹沏過 程,茶客兼有個凝神屏氣的環節,入口之茶先是極苦,漸漸始覺甘甜,茶道之中于是就有了關于人 生的哲學蘊涵。
茶館裝修到了今天,逐漸有了音樂茶座、京劇茶座等等新面孔,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所反映出的仍 是民俗文化的承繼和發展。